中国维摩禅祖师
---------------------------------------------------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在我国六朝时代的梁朝。梁建武四年(西元四九七年),弥勒菩萨降生於浙江东阳郡,义乌县双林乡,名叫傅翕,又称谓善慧大士。父亲傅宣慈,母亲王氏,十六岁娶妻刘妙光,生了二男孩,普建和普成。二十四岁时,有一次和同乡去江边捕鱼,捕后又把鱼笼沉在水中,口中说著:去者自去,留者自留。同乡的人都笑他是愚人。那时印度来了一位高僧名叫达磨,他住在嵩山,大家都称他嵩头陀。有一日,嵩头陀对大士说:我和汝过去劫中,在毗婆尸佛所,同时发弘誓愿,今兜率陀天宫,存有你和我的衣危何时你才回头?大士听后目瞪口呆,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嵩头陀便教他照江边水影,他看到自己头上圆光宝盖,有祥瑞之相,因此而顿悟前缘,便笑著说:鑪冶铁之所多钝铁,良医门前足病人。度眾生為急事,何思佛土之乐也。当他悟出前缘以后,嵩头陀向他指示:松山顶可以栖身,大士便偕妻子耕稼於松山山顶。后来他又作一偈曰: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有一日,有人来偷他种的菽麦和瓜果,大士便把他的篮子盛满,叫他带回去。从此以后白天耕种,夜间修道学佛。有时带他的妻子,替人帮佣,早出晚归,夫妇苦修苦鍊七年。有一日,他在禪定中,看见释迦佛、金粟佛、定光佛,以佛光普照在他的身上,他明白自己得到首楞严定之境。於是他自称為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从此以后,他时常演说佛法。而僧尼道俗也都常集在他那裡,听他说法。那时郡守王烋认為大士妖言惑眾,便将他拘留起来,大士在狱中不饮不食几十日,这段时间更加使人钦佩,王烋只好放了他。回山以后愈加精进,远近的人,都闻名而来事奉大士。从此,时常在自宅开无遮大会,结四方道眾之缘。他作偈说:捨报现天心,倾资為善会,愿渡群生尽,俱翔三界外,归投无上士,仰思普令益。
大通二年,天灾频传,乡民普遍受到飢饥,因為他过去常设斋会,所以家中已无粮食賑灾。大士便劝导妻子,卖身救助灾民。他的妻子刘妙光听后,不但不反对,又发了大愿:但愿一切眾生,因此同得解脱。那年三月,同乡傅重昌的母亲,出钱五万买刘妙光。大士拿钱后,就办賑灾工作。并发愿说:弟子善慧,稽首释迦世尊,十方三世诸佛,尽虚空遍法界,常住三宝,今捨妻子,普為三界苦趣眾生,消灾集福,灭除罪垢,同证菩提。过了一个月后,傅重昌的母亲又将刘妙光送还大士去。
从此以后,傅大士的同乡邻里,普遍受到他的感化,有的学他的行為,卖妻卖儿,得钱助道,也有捐尽家财,共作布施之行。大士都一一转赠其他的人或修道者,这件奇异的事跡,渐渐广传。然而﹁德重谤兴,道高毁来,侮辱的谣言也愈来愈多,但是大士都不以為意,相反的他对眾生愚痴更加怜悯。有一天,大士到他叔叔家中,对叔叔说:我是弥勒,今天特来教化你,你应当顶礼。他叔叔听了就对他顶礼。
后来他又要去他的叔祖家裡,他的妻子妙光说:叔祖一向不相信你,更何况跟你顶礼,我看你还是不要去了。但大士不听。隔天,大士去叔祖家裡,并要他的叔祖向他顶礼。叔祖说:向你顶礼,真是岂有此理。大士回家后,妙光问他:怎样,叔祖有向你顶礼吗?大士说:他今天不顶礼,明天一定叫他顶礼。当天晚上,叔祖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人在骂他。他又看见大士,整个身体放光,在空中飞翔。於是叔祖就一直追,但追到一座石壁前,大士穿过去了,但是叔祖过不了。醒来后非常后悔,就亲自跑到大士居住的地方,边哭边向他懺悔。
大士说:我从兜率天下来,正是為了度化你们,知道错了就好。从此叔祖就依止大士修行,并且三业清净。当时有一位慧集法师,他听大士法音以后,即时觉悟,发愿拜大士為师,并向大士说:师父乃弥勒菩萨应身。遂后,大士恐眾生疑惑,呵责慧集不可胡说。大士每次演说佛法,或做布施功德的时候,往往凝定神光在两眼之中,而得诸佛加庇,互相感通。因此他的眼中,常常显现金色光明之相。此后大士认為行化一方,佛法不能广披群生,必须感动人主,才能普及。
於是又在大通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大士三三岁),他命令弟子傅往上书给梁武帝说: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条陈上中下善,希能受持。上善者,以虚怀為本,不著為宗,无相為因,涅槃為果。中善者,以治身為本,治国為宗,天上 ,果报安乐。下善者,以护养眾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稟六斋。今闻皇帝崇法,欲伸论义,未遂襟怀,故遣弟子告白。傅往抵达帝都金陵,通过大乐令何昌和同泰寺皓法师,才得将此书送达梁武帝,武帝将晋见书阅览后,欣然接见傅大士。
武帝问大士:来师事谁耶?大士回答:从无所从,本无所来,师事亦尔。昭明太子问大士:何不论义?大士回答:菩萨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武帝又问:何為真諦?武帝说: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大士: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武帝:居士大识礼。大士:一切功德不有不无。武帝:谨受居士来旨。大士:大千世界所有色相,莫不归空,百川丛注不过於海,无量妙法,不出真如,如来何故於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视一切眾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武帝默然,大士辞退。有一日,武帝在寿光殿,请誌公禪师讲金刚经。誌公曰:傅大士能讲。而武帝便转请大士。大士上台后,以戒尺挥案一下便下台,而武帝不明其意,誌公问武帝:陛下懂吗?帝曰:不懂。誌公说:大士讲经完毕。
武帝爱妃郗氏,不信佛法,常用种种方法毁谤三宝,因此罪业深重, 因急病而死亡。死后立即堕落蟒蛇身之报。有一日夜间,郗氏托梦武帝,向武帝哭求:我因生前毁谤三宝,因此报為蟒体,求圣君代我请大德高僧超度。不然,我不能脱离蟒蛇身之苦报。武帝惊醒后,立即徵求灭罪之方法。傅大士介绍镇江金山江天禪寺宝誌禪师。武帝御驾亲往。就在寺中建无遮大会四十九日。这便是今日留传之梁皇宝懺。郗妃又托梦告诉武帝说:承蒙皇上请高僧做功德,现今已获得生往忉利天。
有一日,傅大士朝见梁武帝,他身穿袈裟,头戴道冠,脚穿儒鞋。武帝问他:是和尚?大士以手指道冠。帝又问:是道士?大士以手指儒鞋。帝再问:是俗人?大士手指袈裟。大同五年。大士因為房屋田地和生活用的家俱完全捨尽,已无立锥之地,就和他的夫人再自建茅屋於松山下定居,房屋旁边有一颗双檮树,树枝连理,祥烟围绕,有二隻白鹤,栖息树上,故将这间茅屋称為双林寺,傅夫人每日以草衣菜食生活,日夜勤修大道。大清二年间,大士选在释迦牟尼佛的生日,绝食,焚身供佛。隔日,六十多人替傅大士绝食,并且也烧身供佛。另外三百多人,请大士再住世救度眾生,大士悲悯所以答应了。
大清三年,是梁朝国运结束那年,侯景攻陷台城,武帝被困在净居殿,烽火连天,而傅大士的故居也遭逢灾劫,大士教所有的修道人拾野菜煮粥充飢。文帝天嘉元年,其弟子慧荣等,欲建龙华会。傅翕说:汝可作请佛停光会,龙华是我事也。若从吾言,定见龙华矣!又说:吾悟道已四十劫,释迦世尊方始发心,盖為能捨身苦行,所以先我成佛耳!
天嘉四年,正月十二日,傅大士又捨米五百斛,绢三十束,奉设法会。乃说偈曰:窃闻佛法将欲灭,忧愁怖畏实难当,眾灾乱起数非一,含识遭值尽中伤。如何眾生遭此苦,悲念切抱益皇皇。今与妻儿捨田业,身命财物及餘粮。遍為十方设三会,并烧涂末杂薰香。烟云妙色献三宝,愿為如意出芬芳。奉供人天大慈父,啟请调御心中王。唯愿哀愍诸群生,留请久住放慈光。照烛六道四生类,蒙泽悟解等金刚。增加神通恒自在,坚固勇猛救危荒。荡除世界灾秽恶,安泰皎洁若西方。金池玉沼皆涌出,珍华宝树悉鏗鏘。适悦群生无短乏,尊荣富贵寿延长。修得无為八正道,齐超不二涅槃常。天嘉二年,大士在松山顶双林树下入定,感觉七佛相随,释迦佛在前面引导,维摩詰在后面,而释迦佛时常常回头咐嘱:﹁為我补处也,為我补处也。那时山上忽然飘起*云,盘旋山顶,因此称谓*云山。
那时,有一位慧和法师无疾而终,嵩头陀也在柯山灵严寺入灭。傅大士知道了对大眾说:嵩公兜率等待我,我不可久留。即作了还源诗十二首:还源去!生死涅槃齐,由心不平等,法性有高低。还源去!说易运心难,般若无形相,教作若為观。还源去!欲求般若易,但息是非心,自然成大智。还源去!触处可幽栖,涅槃生死是,烦恼即菩提。还源去!依见莫随情,法性无增减,妄说有亏盈。还源去!何须更远寻,欲求真解脱,端正自观心。还源去!心性不思议,志小无為大,芥子纳须弥。还源去!解脱无边际,和光与物同,如空不染世。还源去!何须次第求,法性无前后,一念一时修。还源去!心性不沉浮,安住王三昧,万行悉圆收。还源去!生死本纷纶,横计虚為实,六情常自昏。还源去!般若酒澄清,能治烦恼病,自饮劝眾生。
陈太建元年(西元五六九年),己丑四月二五日,大士示大眾:此身甚可厌,眾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堕地狱,难得解脱,常须懺悔。弟子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跡,可得闻乎?大士说:我从第四天来,為度汝等,后次补释迦,有文殊、观音、阿难、同来讚助。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陀天来,诸根猛利。与般若相应,即吾身也。后来大士结如来座而终,寿七十三岁。傅大士去世前,与弟子说:我灭度后,莫移我卧床,七日后,当有法猛上人送织成弥勒佛像来,长镇我床,用标形相。果然,七日后,法猛上人将弥勒佛像,及一口小铜鐘送来,安置床上。法猛作礼流泪,须臾忽然不见。当傅大士寝疾的时候,弟子恐怕他灭度,就问他灭度后如何处理,傅大士说:将我的尸体放在双林山的山顶,如法的火化,并将骨灰分作两份:一份安置在山顶的塔中,一份安置在塚上的塔中,两个塔中,各放置一个弥勒佛像,用以标显形相。傅大士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是依据以上的这些事跡而来的。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
善慧大士者。婺州义乌县人也。齐建武四年丁丑五月八日降于双林乡,父宣慈家本名翕。
梁天监十一年。年十六纳刘氏女名妙光。生普建、普成二子。二十四与里人稽亭浦漉鱼。获已沈笼水中祝曰。去者适,止者留。人或谓之愚。会有天竺僧达磨(嵩头陀)曰。我与汝毗婆尸佛所发誓。今兜率宫衣钵见在。何日当还。因命临水观其影。见大上圆光宝盖。
大士笑谓之曰:炉鞴之所多钝铁。良医之门足病人。度生为急,何思彼乐乎。
嵩指松山顶曰。此可栖矣。大士躬耕而居之。乃说一偈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有人盗菽麦瓜果。大士即与篮笼盛去。日常佣作夜则行道。见释迦、金粟、定光三如来放光袭其体。大士乃曰。我得首楞严定。当舍田宅设无遮大会。大通二年唱卖妻子获钱五万以营法会。
时有慧集法师闻法悟解。言我师弥勒应身耳。大士恐惑众遂呵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遣弟子傅暀致书于梁高祖。书曰:
双林树下当来解脱善慧大士。白国主救世菩萨。今欲条上中下善。希能受持。其上善略以虚怀为本。不着为宗。亡相为因。涅槃为果。其中善略以治身为本。治国为宗。天上 果报安乐。其下善略以护养众生胜残去杀。普令百姓俱禀六斋。今闻皇帝祟法欲伸论义。未遂襟怀故。
遣弟子傅暀告曰。暀投太乐令何昌。昌曰。慧约国师犹复置启。翕是国民又非长老。殊不谦卑岂敢呈达。暀烧手御路。昌乃驰往同泰寺询皓法师。皓劝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进书。帝览之遽遣诏迎。既至,帝问:从来师事谁耶?
曰:从无所从,来无所来,师事亦尔。
昭明问:大士何不论义?
曰:菩萨所说,非长非短,非广非狭,非有边非无边,如如正理,复有何言。
帝又问:何为真谛?
曰:息而不灭。
帝曰:若息而不灭,此则有色。有色故钝,若如是者,居士不免流俗。
曰:临财无苟得,临难无苟免。
帝曰:居士大识礼。
曰:一切诸法不有不无。
帝曰:谨受居士来旨。
曰:大千世界所有色象莫不归空。百川丛注不过于海。无量妙法不出真如。如来何故于三界九十六道中独超其最。视一切众生有若赤子、有若自身。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
帝默然。大士辞退。
异日,帝于寿光殿请大士讲《金刚经》。大士登座执拍板唱经成四十九颂。
大同五年,奏舍宅于松山下因双梼树而创寺。名曰双林。其树连理祥烟周绕。有双鹤栖止。
太清二年,大士誓不食。取佛生日焚身供养。至日白黑六十余人代不食烧身。三百人刺心沥血和香。请大士住世。大士愍而从之。承圣三年复舍家资为众生供养三宝。而说偈曰:
倾舍为群品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流澍普无边
陈天嘉二年,大士于松山顶绕连理树行道。感七佛相随。释迦引前维摩接后。唯释尊数顾共语。为我补处也。其山忽起*云盘旋若盖。因号云*山。时有慧和法师不疾而终。嵩头陀于柯山灵岩寺入灭。
大士悬知曰。嵩公兜率待我。决不可久留也。时四侧华木方当秀实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示众曰:此身甚可厌恶,众苦所集;须慎三业,精勤六度;若坠地狱,卒难得脱。常须忏悔。
又曰:吾去已不得移寝床。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钟来镇于此。
弟子问:灭后形体若为。
曰:山顶焚之。
又问:不遂何如。
曰:慎勿棺敛。但垒甓作坛移尸于上。屏风周绕绛纱覆之。上建浮图以弥勒像处其下。
又问:诸佛涅槃时皆说功德,师之发迹可得闻乎?
曰:我从第四天来,为度汝等,次补释迦。及傅普敏文殊,慧集观音,何昌阿难,同来赞助故。《大品经》云:有菩萨从兜率来,诸根猛利疾与般若相应。即吾身是也。
言讫趺坐而终。寿七十有三。寻猛师果将到,织成弥勒像及九乳钟留镇之。须臾不见。大士道具十余事见在。晋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钱王遣使发塔。取灵骨一十六片紫金色及道具。乃府城南龙山建华寺置之。仍以灵骨塑其像。
出品
上海度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整理
妙湛
猜你喜欢
佛教脱口秀广行《说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