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向将死亡视作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大事,人们都希望自己死后还能过着如同生前一般的日子,故而丧葬文化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汇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对待死亡这件事上,任何身份的人都非常重视,在古代,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土葬:人们都希望家族香火延续,代代相传,故而也喜欢将去世的先祖葬在同一个地方,希望先祖的在天之灵能够保佑家族的福泽绵延不绝。
帝王家就更不能免俗,在中国古代的丧葬制度中,皇帝的坟墓被称为“陵”,各朝各代的开国皇帝都喜欢将自己发迹的地方设置为自己的陵园,此后世世代代的子孙都葬在此处,形成规模壮观的陵寝群……
坐落在天津的清代园寝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一座山叫黄花山,这座山在蓟县城东北方向约45公里处,这一片山势起伏、树林葱翠,山南和遵北县清东陵只有一山之隔,此地风水宜人,因此便成为了清朝王爷的陵地。
从东到西,从孙各庄到石头营村,一路上便是一字排开的坟墓,资料记载这里安葬了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六个皇子,它们分别是荣亲王、纯靖亲王、裕宪亲王、理密亲王、直郡王和恂勤郡王。
由于号称“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体系最完整、布局最得体的帝王陵墓建筑群”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在清东陵中埋葬了清代大部分王公贵族,因此,这座立在天津的陵园便不容易被人注意,平时人们也鲜少提起。
直到年,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展开了对蓟县境内的清代皇家园林进行勘察。
人们才发现了这一片土地的价值,在考察结束后,专家们就将其划入清东陵的拓展项目,这座皇家园寝才被纳入到清东陵的保护体系中。
人们对墓葬的重视程度取决与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物品、一个就是人,在考古学界中,珍稀而有历史意义的陪葬品会让墓穴“身价大增”,同样,埋葬在其中的人如果能找到史书上对应的名字,也将给学界带来重大意义。
而在这座陵园中埋葬的人,就是在历史上让人耳熟能详的人物……
“命途多舛”的大阿哥之墓在石头营村的后面,纯靖亲王的西边,埋葬着清朝的直郡王,这位直郡王的来头不浅:
他是康熙皇帝的大儿子,雍正皇帝的兄长,名字为爱新觉罗·胤禔,也是人们在杂文野史中熟知的“大阿哥”。在蓟县的石头营村里流传着一个名为“聂大爷埋达摩苏王遗骨”的故事,这个达摩苏王就是直郡王胤禔,因为他力大无比,传说中打死过蟒蛇,故而当地百姓用神力王的名字称呼他,这位聂大爷叫聂广田,据说是直郡王守陵人的后代,他一生都守护在胤禔的坟前。
胤禔聪明有才,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曾经来到中原,在皇宫他见到了大阿哥,事后他向别人谈起了他对这位皇子的评价:
“皇上特别喜欢这个皇子,这个皇子是个美男子,特别的可爱,并且才华横溢,还有许多美德。”
连外人评价都是如此,可见胤禔的美名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他作为康熙皇帝的长子,一直以来也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他曾经三次随着皇帝出征,都有所成就,获得了康熙帝的喜爱。
只是后人不禁感到疑惑:为何皇帝的长子,备受皇帝喜爱的儿子最后却没有葬在河北的清东陵?而是葬在了天津这处稍显荒凉的地方?
原因很简单,这位皇子后来参与到了夺嫡的政治斗争中,他最后作为输家被皇帝下令圈禁在了府邸高墙,终生都没有获得赦免。
直到康熙皇帝的第四子登基后,也就是雍正皇帝时期,胤禔的处境依旧十分尴尬:
他偏居一隅,无人问津,直至他六十三岁那年,在圈禁他的府邸中去世。
剧照获罪的阿哥自然也没有葬在皇帝身边的资格,胤禔去世后,他的丧事仅仅按照贝子之礼办理,埋葬他的地方也选在了蓟县。
由于坟墓规制也比较简陋,据史料记载,胤禔的坟墓仅仅是“布瓦盖顶”,连墓碑都没有一个,在一大片庄稼地中突出了一块,有一种显眼的苍凉,这个坟墓又比周围的几位亲王都小很多。
大阿哥戴罪之身,故而有这样的待遇也不足为奇,在后世,除了夺嫡的话题,人们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