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作家,目前作品总字数超过50万,题材涵盖长短篇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29
大名鼎鼎的禹王碑,其实如果没有禹王这两个字,大概是不会大名鼎鼎的,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曾路过这里,因此这里才有这个碑。那还是几千年前的事吧。
而在禹王碑的北面,有一个幽谷,平时阴阴深深,在成为景点之前的许多年月里,都极少有人光顾,似乎是在风光的禹王碑背后,躲在幽深的时间角落不为人知的这样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个幽深的天然洞穴,幽深如此之地,又在风光的禹王碑背后,必有神奇,也必有传说。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西晋,有一个叫张抱*的道士,在这个洞穴里修道炼丹,经年累月之后,也就是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丹成而飞升而去。他成为了传说,于是,也让这个幽谷成为了传说,从此这个洞穴也就成为闻名的传说之地——抱*洞。
然而,张道士飞升而去,留下令人神往的洞穴,但是,自此之后,这个洞穴却没有继续令人神往的传说,反而成为令人胆寒的阴深勿近之地。
西晋之后的一百多年,天下大乱,也就是东晋年间,当地就已经流传出一句关于这个神秘洞穴的恐怖的传说:蟒蛇出动,魅影重重;寒光冷照,莫要过桥。
这个传说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张道士飞升之后,洞穴被一条蟒蛇精占据,每逢7月15日它就要出洞来害人,所谓的蛇者,乃都是魅惑之物,而成精者,大约都依靠魅惑来害人。它出洞害人之时,使用妖法,吐舌为桥,以双眼为灯,口出魅惑之音,让看见的人产生幻觉,舌长过江,让人误以为是桥,灯射寒光,让人误以为是夜间的大户人家办喜庆的灯笼,而所发之声会让人误以为是美妙的音乐。受害者往往会看着灯笼,听着音乐过桥,而凡过者,必然有去无回。
相传有一名道士经过湘江,要从河西赶往河东,无意中看到这座桥,当时天黑路远,恰逢仙桥,而似乎对面还有热闹的喜庆,一身疲劳的道士也没有发现其中的诡异,便匆匆地过了桥,自然, 是有去无回,葬身蛇腹。
蟒蛇精盘踞洞穴多年,害人无数,于是渐渐地,这个洞穴就有了恐怖的名声,生人勿近,原来的抱*洞也被人们呼曰“蟒蛇洞”,这就是蟒蛇洞的由来。
世间妖魅无数,害物无数,然而,但凡这种成精的妖物,害起人来,必然无声无色,让人不知不觉,所以想要除掉这类害物,必然非容易的事,一般人知道,也只有害怕的份。然而,这类妖物,也不是无计可施,只不过要非一般的人。东晋时,战乱四起,名将陶侃路过此地,他当时是荆江二州刺史,要去平定湘鄂等地的叛乱,他一眼便看出河对面的灯光诡异,寒光逼人,不像是 的灯火,再细心观察,发现是妖孽作祟,于是让人拿来大弓,站在河的对岸朝灯火射去,箭法如神,一箭中的,顿时蛇灯熄灭,桥立刻消失得无影无踪。
蟒蛇精中箭,如果所中的部位是其他的部位,不会一击致命,然而它的双眼却是要害,要害被中,必然致死。所以,如果要收拾蛇妖,非非一般人不可,然而即使是非一般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只有等到它出来害人,亮出要害,才能一举收拾,这样的机会不多。如果只是受伤,它必然逃跑,再次占洞害人,那到时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葬身蛇腹。
蟒蛇精被陶侃射杀之后,人们顺着血迹找寻, 在抱*洞内发现了一条大蟒蛇的尸体,一切证实陶侃的眼光不虚,害人无数的蟒蛇精,就这样死在陶侃的箭下,自此当地百姓从此才可以安居乐业,抹去了心中的恐惧阴霾。
而名将陶侃,也在当地成为英雄传说,为了感谢这位英雄,人们把当年他搭箭射蛇的射台称为“射蟒台”。这个石台至今还可以在湘江的对岸找到,但是不是陶侃当年所站立的,不得而知,或者,有心人会有幸找到。
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站在石台上之时,你是否能想象到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名将拉弓射箭的身影。
米高写得不错!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