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为《尚书尧典》之羲叔南交,陶寺龙盘或为蛟盘,南交(蛟)国、明都、交(蛟)邑,少康夏都文邑。
按陶寺考古资料:陶寺早期发现5座王级大墓,都葬有一个龙盘,别墓无。可见此种盘可能是陶寺早期统治者的身份象征,现多认为是龙盘,并与帝尧之赤龙传说联系起来,做为尧都之证据。
此盘为墓主身份象征,这点本人也同意,但不同意龙盘、尧都之说。本人现则认为更可能为"蛟盘″,蛟当即大蛇蟒蛇类,看这图片应即为无脚之大蟒蛇,而非龙。
在本人上古史系列研究文章中,也多次论述过陶寺为《尚书尧典》中尧派羲叔所居之南交,也即晋南陶寺一带就是五帝时期的大诸侯南交国,华夏南部边疆*贸重镇,最早为少昊裔孙允格、台骀自晋北南下晋中南,领导民众治理汾、洮二水成功后,为华夏*权开拓了这一带,时任冀中华夏中央帝颛顼就嘉奖分封二人于此为南疆诸侯国,陶寺城可能即台骀兄弟初建,早期这几座大墓或即台骀及其后继位子孙之墓。可能因为这一带多大蛇(蛟),台骀治水时多有所遇,所以名为南交,后来搞成交趾,说是其民"足相向″也不对,更后世地理视野扩大,跑到今越南了。
这样的话,南交国与这几个蛟盘就可联系了,死后都葬一蛟盘,表明自己南交国君之身份,如此简单而已,就比龙盘之说更合情理更实际,龙盘之说虽高大上,但本人总感觉玄虛不实。
本人还多次论述陶寺晚期出土那个著名朱书扁壶上的两字为"交邑″,晚期少康自冀中迁来做为夏都,而夏都名"文邑″,即文命之邑,禹名文命,也即陶寺晚期做为少康之都也可名为文邑,文与交字形也相近。本人推测冀中平山文都河、文都村、西柏坡、洪子店古城一带滹沱河谷地为禹之初封夏都,灵寿县文山、文城一带为启之夏都,羿浞乱夏时迁往陶寺,少康由冀中起兵复夏攻占陶寺为夏都文邑。
查今地图,晋中南多有交地名如交城、古交、泗交等,及文地名如文水、文湖、文城等,陶寺南边20多里有一村名文明村(属曲沃县),可算巧合吧,明都\文邑。
附《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
总结:陶寺为南交(蛟)国,明都、交(蛟)邑,少康夏都文邑。
更多相关内容参见本人上古华夏史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