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红霞
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说:“如果说还有什么事情要我们认真对待,那么这样的事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学识,而是吃。”的确,吃在中国,不仅有“民以食为天”的自然意义,更蕴含着诸多的文化情怀,这种情怀在过年过节时体现得尤为充分。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在这个言谈举止都会成为全年征兆的时节,人们对于食物的选择,自然十分讲究。一些饮食,仿佛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食物,而是一种驱邪辟疫的圣物或药物。
蒸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辽阔的北方,小麦是最主要的农作物,金色的麦浪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调,也成就了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馍。
蒸馍,据说是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而发明出来的,这种烹饪方式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蒸馍的面要用精细的上白粉。用温水发面,先调好水温再放酵子,水温以不烫手为宜,过高会将酵母菌烫死,过低无法激活酵母。酵子可用超市真空包装的成品酵母,也可用米酒。我喜欢用妈妈做的玉米糁酵子,面开得快,馍又好吃。
把面团揉光滑后,静置几小时。冬天面盆最好放在不超过40度的温水里或暖气旁。等面团开满盆时,取出面团,在撒好干面粉的案板上用力揉,揉到面团表面光滑,搓成长条型,切成四指左右的馍坯。馍坯还可进一步加工成花馍。把面团在手里揉揉,捏捏,切切,剪剪,普普通通的馍坯瞬间栩栩如生。圆馍、糖包、寿桃馍象征生活幸福、团团圆圆、甜甜蜜蜜;枣花、豆包和口袋馍象征风调雨顺,米面成山;鱼馍、猪头馍、刺猬馍、蟒蛇馍则体现了人和动物和谐共生。
各种馍坯做好后,放在锅拍上,再次发酵30分钟左右,看起来圆鼓鼓的时候,入蒸锅,大火加热至水开,转中火持续加热30分钟就大功告成了。
能否蒸出一锅香甜筋道的白暄馍,是检验主妇们厨艺的一个重要标准。锅盖掀起的刹那,就是见证手艺的时刻。伸手拿起一个烫热的白蒸馍,边吹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哇!就是好吃嘞很!
饺子
“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饺子是过年时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主食。饺子,寓意更岁交子,喜庆团圆、吉祥如意。除夕夜阖家团圆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都无法替代的年终盛宴。
包饺子需要拌馅儿、和面、擀皮、包捏、煮熟五部曲,每个步骤都决定着饺子的质量。
先说饺子馅儿。做馅儿的食材根据个人喜好随意调配。可荤可素,素的常用荠菜、韭菜、胡萝卜等搭配鸡蛋和豆腐。荤的常用牛羊猪肉搭配蔬菜,海鲜口味的也有,甚至有人奢侈地包蟹*饺子,也无可厚非,“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嘛!
现在有绞肉机加工饺子馅,省时省力,但我还是主张手剁饺子馅。自己挥舞着菜刀在案板上“当当当”剁出来的馅儿,从口感到心理,都比机器加工的强太多了。
和面时可在面粉里打一个鸡蛋,面皮儿结实不易煮破。面和好后放置半小时左右叫“醒面”。醒好后搓条,切面剂,擀皮儿,包饺子。面皮儿最好边缘薄,中间稍厚。这样包的时候重迭起来的厚度和其他部分一样,吃起来口感好。我们家二嫂子手巧又麻利,不但皮儿擀得好,包饺子也是一挤一个,既快又好看。
初一早上的饺子要在除夕包好。饺子绕着圆锅拍一圈圈地由内向外逐层摆放整齐,这叫“圈福”。第一个饺子里包一枚洗净的硬币,谁吃到就说明谁有福气。小时候,我曾为了吃到硬币,明明已经很饱却又盛了一大碗,结果撑得坐不住。还有一回,为找硬币,我先用筷子把饺子挨个扎一遍,一碗囫囵饺子被我扎个稀烂,吃没吃到硬币不记得了。
包好饺子后,就该煮饺子了。“面前来了一群鹅,扑通扑通跳下河,等到潮水涨三次,一古脑儿赶上坡”,这个谜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煮饺子的过程。水开后,赶“白鹅”下锅,一次不能赶太多,要保证它们能在锅里自由翻身,不然不易煮熟,且易粘易破。“白鹅”进锅后,用勺子底儿朝上在锅底顺着一个方向推一圈,既防止粘锅,又是“圈福”。勺子一定要推,不能往回扒,以免勺子边儿把皮儿扒破。随着水的沸腾,“白鹅”漂浮起来,咕嘟咕嘟地翻滚,点一勺凉水,熟馅儿点一次,生馅儿视饺子大小点上两三次就成了,火候的掌握,全凭经验。
吃饺子时要喝点热腾腾的饺子汤,叫“原汤化原食”。虽然面汤清淡,但很养胃,这样的搭配很有点结发夫妻的味道。
也有做成酸辣汤饺子的。在饺子煮好时汤里加盐、粗辣椒面、切碎的香菜、葱花,滴少许小磨油和香醋。大冷天儿里,喝上一口汤,酸咸鲜辣在味蕾中瞬间打开,忽忽悠悠地飘进五脏六腑,热流贯穿全身,浑身都是暖融融的熨帖。咬开筋道的饺子皮儿,香味儿在口腔里徐徐漫延,那种齿感,那个味道,实在是回味无穷!
过油
在农村,开油锅炸年货一直是过年开幕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挖出一大碗饺子馅,拌上淀粉,搓成圆溜溜的丸子;豆腐切厚片;藕也切片,夹上肉馅;鱼、鸡、排骨剁成块用调料提前腌制;猪肉切成四方块儿煮熟,趁热把肉皮擦干净,涂上糖色儿……等一切准备就绪,油温也刚刚好。把上述内容逐样下锅,炸至色泽金*或红亮,像镶嵌了一层阳光,还未食,视觉、嗅觉已深深沦陷。
等到家里来了客人,要端出七碟子八碗才叫丰盛有面子。碟子一般盛下酒菜,以凉菜居多,正式吃饭时用碗盛菜。过去日子紧,炸的食物不多,做饭要先用萝卜、白菜、豆腐、碎肉和粉条炖成大锅菜,盛菜时在碗里分两层,底部用大锅菜做衬菜,上面配上炸丸子是一碗,配上炸鱼是一碗,配上炸豆干是一碗,配上炸藕又是一碗,还可配红肉皮、炸排骨和炸鸡块儿,如果还不够八碗,就把粉条挑出来盛一碗,巧妇们有的是办法让餐桌上不重样。
现在一些人说年味儿淡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少了准备食物的过程。流水线上复制的食品,总觉得缺点味道。许多事情的乐趣,往往就在于过程。当自己亲手做出来的食物一盘盘一碗碗摆满了餐桌,那种难以言表的亲密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岁去年又来,不同民族、地域的人们通过餐桌上的食物表达着对美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食物,成为了一种代代相传的记忆,一种关于传统文化的情怀。
End
作者简介:刘红霞,网名“山涧清泉”,河南舞钢人,供职于舞钢市教体局。舞钢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平顶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从业教育,爱好读书,偶作拙文,聊以自娱。人生三大主题:用努力完成工作,用爱心经营生活,用文学陪伴灵*。
版权声明:本文原作者刘红霞,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百家号已获得原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