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独家内容。如上图所见的这样一个黑洞阴影中,描述你我世界的两个重要基本理论发生冲突。并随之带出一连串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否获得解答?黑洞是否存在?在大家继续谈下去之前,最重要的事情,或许是......必须先得有人看到一个黑洞,也因此,科学家正在努力。物理上有各种“力”,其中一种,我们至今尚未得以“参透”--即“重力”。重力是基本物理和天文学交会之点,然而,同样也是在“重力”这个地方,描述基础物理和天文学的两种最基本理论,直接“对尬”了--那两种基本理论就是:量子理論和愛因斯坦對時空和重力的理論(又称“相对论”)。这两种理论似乎不相容,但大体上来说,这也还好,不是什么问题。毕竟两者的世界大为不同,量子理论叙述的主体极微小,广义相对论描述的尺度则极庞大。唯有在尺度极微而重力极大的地方,这两种理论才会产生冲突,那意味着,其中一种,应该有错──至少,理论上是。然而,宇宙中偏有一个地方能看到这个问题真实地存在,尤其,还或许也能对这个问题提出解答:那就是在黑洞周围边上,那里找得到极强的重力!不过麻烦的是,没有人真的“看”过黑洞。所以,黑洞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想像,整个实体世界的这出戏是展演在一个“时空”剧院里,重力就是唯一的那一种“力”,实际上会去改变自己所演出的剧院。重力虽然支配着宇宙,但此“力”却未必符合过去我们赋予“力”的传统定义。爱因斯坦将之称为一种“时空”出现了“变形”的结果,而或许,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对重力也根本不适用。当一个非常大的恒星在生命周期终了时爆炸,由于此时再也没有足够的燃料继续对抗重力,它的最内部会因自己的重力而崩解(话说回来,在这个场景中,的确也会让我们觉得重力满像是一种“力”的样子!)......然后物质崩塌的现象持续,而自然界还没有哪种已知的力,能阻挡这个崩塌进行。......经过无限长时间,恒星会塌缩成一个无限小的点:一个奇异点──或帮它另取一个名字,叫黑洞。当然,在有限时间中,恒星核仍然会塌缩到一个有限小的尺度,但那将是在极小的区域里有着极大的质量,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以黑洞称之!黑洞不会把周围的一切吸进去有趣的是,有人说,黑洞注定把一切都吸进去,那不是真的。事实上,无论你的轨道是绕着一个恒星转,或是绕着由恒星所形成的一个黑洞转,只要两者质量是一样的,就不会对你的轨道带来任何差别。大家熟悉的离心力和角动量仍然会负责“维安”,想掉也掉不进去。除非你发动超级火箭推进器让你在轨道上的旋转运动突然踩住刹车,于是你才会开始朝圆心内掉落。然而,一旦你开始朝黑洞掉,你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直到达到──光速!为什么量子理论和广义相对论不相容?在这一点上,问题迸现了,因为根据广义相对论,没有什么比光速运动更快。光,在量子世界中,是用来交换力和传输宏观世界中的资讯基板。光负责决定你能多快地连接“因”与“果”。如果你运动得比光速更快,你就能看到事件发生并在事情发生以前就改变那件事。这带来两个后果:1.当你边朝内(圆心)掉落、同时达到光速的同时,你还需要以光速朝外飞,以逃离该点,似乎是不可能的,对吧?因此,传统的物理智慧会告诉我们,一旦任何物质越了界──也被称为“事件视界”,任何东西都不能逃离黑洞。2.这也意味着量子的资讯守恒基本原则,突然被冷酷地忤逆了--守恒的量子量,凭空消失在一道沉默之墙的后面。上述情形是否属实?重力论(或量子物理学)是否需要修改?物理学家仍在激烈争论,谁也不敢说这项争议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朝哪个方向演进。到底黑洞是否存在?听起来,精彩可期,但别忘了,要不是宇宙中真正有黑洞存在,想看好戏的兴奋恐怕只是像海市蜃楼的空穴补风吧,所以说,到底,黑洞存在吗?在20世纪,我们已累积相当证据表明,某些发出强烈X射线的双星,实际上是两个恒星塌缩后形成的黑洞。此外,在星系中心,我们经常发现有巨大且暗淡的质量聚集的证据,这些可能是超大质量黑洞,其成因,则可能是许多恒星和气体云发生合并并最后沉入星系中心。这些证据虽然足以令人信服,但仍然是间接的。而且,虽说重力波至少已让我们“听到”了黑洞在合并,但“事件视界”的特性仍然难以捉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真正“看到”过黑洞--它们太小、太远,且在多数情况下,是黑的。如果能直视黑洞,不难想像,所看到的仍将是:黑中之黑。但是,在黑洞的周边,因为气体向内盘旋的缘故,可能很明亮。原因是它们带有磁场,造成阻力,以致速度放缓。因为磁摩擦,气体会加热到高达数百亿度的高温,并开始发出紫外光和X射线。同时,超高温电子与磁场中的气体相互作用,也产生强烈的电波。因此,黑洞可以发光,也可能是包覆在一个发出各种电磁波的火环里。火环中心,至深的黑暗在那火环的中心,事件视界潜匿着,像一只猛禽,啄食着每一个靠它太近的光子。由于空间被黑洞的巨大质量所弯曲,所以光路也随之弯曲,甚至是在黑洞周围形成许多同心圆,像一条大蟒蛇盘绕着一座深谷。这种盘旋光的效果,早在年,著名的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在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的几个月后,就已经计算出来了。在多次绕着黑洞转动后,一些光线可能逃逸,另一些光线则会在事件视界上了结。沿着这道复杂的光路向深处凝视,某种意义上你已在看黑洞。所看到的虚无之底便是事件视界。如果你拍一张黑洞的照片,会看到就像在发光的一片雾中存在着的一个黑影。因此,我们把这个特征称为黑洞的阴影。有趣的是,阴影看起来会比预期的更大(如果你取的是事件视界直径来直接比较的话),原因很简单,黑洞像个巨大的透镜,会放大自己。由于光线几乎永远绕着黑洞转,在阴影周围将是一个薄薄的“光子环”,再往外,你会看到更多的光环,这些光环都出现在事件视界附近,但由于透镜效应,更往往集中在黑洞阴影周围。假设在GHz频段,以“事件视界望远镜”观测M87星系中心的黑洞,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其所见结果可能如上图。(Image:Moscibrodzka,Falcke,Shiokawa,AstronomyAstrophysics,V.,p.15,,reproducedwithpermissionESO)在望远镜解析力较低的条件下所观测到的M87星系的电波喷流。左图,宽幅约25万光年。黑洞产生一道极为准直的喷流,喷出高热电浆,速度几近光速。(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