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老人常说蛇不能吃黄鳝,吃了就是自讨苦吃,甚至可能会死。可是蛇的蛇毒能杀人于无形,怎么会输给看起来呆头呆脑的黄鳝呢?
农村流传着几种说法:第一是黄鳝与蛇的身体结构相似,蛇会被黄鳝噎死。第二是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蛇没法消化黄鳝的身体。第三是说认为黄鳝善于打洞,被蛇吞下后会从蛇的肚子里钻出来等。
这些说法看上去好像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常见的蛇如赤练蛇、野鸡脖子、银环蛇等,体长大约都在1~2米之间。黄鳝的体长一般在0.2~0.7米,最长也只是堪堪1米。从体型上说,黄鳝的体长很少能和蛇等同,大部分成蛇都能咽下黄鳝,和身体相不相似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这还只是普通体型的蛇,如果是蟒蛇体长可以达到3~5米,体重数十斤,而黄鳝体重只在1斤以内。在体型差距面前,黄鳝是很难敌得过蛇的,更别提世界上还时不时爆出有10米巨蛇的新闻了。
而且,蛇可以吞下比自己体型大几倍的食物。蛇的下颌骨缺了一块,中间由韧带连起来,可以自由地拉长伸缩,这样方便它们吞噬大型猎物。像我们常见的菜花蛇,嘴巴就能张到度大小,吞吃一只鸡也没有问题。
如果黄鳝的尸体过于僵硬,蛇就算吃掉了它们好像也很难消化,毕竟谁能吃了一块石头还无事发生呢?不过这个说法也存在一些漏洞。
黄鳝死后变僵,大部分原因是体内的水分流失,蛋白质也发生了变质,从而导致“尸僵”。同时,黄鳝的身体里有软骨,死后会慢慢变硬。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和石头、树枝一样僵硬,这种说法是夸大其词的。
蛇虽然不能咀嚼,消化速度也比较慢,但消化能力并不差。它们经常是一边吞猎物一边消化,还能顺带把硬骨头吐出来。在消化困难的时候,有的蛇还会不停地爬行,利用凹凸不平的地面摩擦肚皮来辅助消化。
蛇通常在吃东西后的20~50个小时内开始消化,当环境气温高如25摄氏度之时,消化速度会更快,更何况黄鳝尸体并没有石头那么硬,蛇消消化点小鳝鱼自然是不在话下的。
黄鳝可以在蛇肚子里打洞逃跑?
黄鳝确实能在缺氧的环境下打洞。它们是一种耐低氧的鱼类,虽然鱼鳃退化,但可以将空气储存在咽喉部。而且黄鳝能用脑袋钻进淤泥中,用两腮的肌肉慢慢撑宽洞穴,打洞逃生的方法看似可行。
但是如蟒蛇一样的蛇类并不喜欢吃活物,即使要吃,也会在确保猎物已经失去生命体征后才下口。蛇的腹部肌肉还很发达,还剩一口气的猎物被吞入后也会窒息,如果发觉不对,蛇还会把吃掉的东西吐出来方便逃生。
黄鳝是一种低等的生物,受到脊神经的影响,它们的肌肉在死亡后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活性,我们能看见黄鳝死了还会扭动,并不代表它们还活着。因此黄鳝在被蛇吞肚子里时通常已经处于死亡状态,已经不会再有力气打洞逃生。
我们可以看一看蛇的捕食过程,往往是先用身体缠住猎物,有毒牙的狠狠咬一口注射毒液,在猎物逐渐丧失力气或窒息后吞吃。而且蛇能分辨头尾,一般是用牙齿卡住猎物的脑袋,再利用可以自由活动的下颌骨前后挪移着吞下。
黄鳝的皮肤上有黏腺,可以分泌出一些黏液让体表变得滑溜溜,这不仅可以减小阻力方便它们在水和泥土中穿梭,还能在遇到敌袭时脱身逃跑。因此有人认为,一样滑溜的蛇很难用身体纠缠住黄鳝,在绞杀的这一步就输了。
其实蛇也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体表光滑,它们的皮肤上是有鳞片的,不同蛇种的鳞片排布和大小也不同。蛇的鳞片可以帮助增强皮肤的摩擦力和强度,让它们能够持续在地面爬行而不损伤身体,同样也可以将黄鳝缠住,只是要费些功夫。
因此,抓黄鳝吃的蛇一般是毒蛇,可怕的毒液可以让它们迅速控制住黄鳝光滑的身躯。但无毒蛇也不是不能抓住黄鳝,无毒蛇同样拥有锐利的牙齿和绞杀的巨力,只是其他动物比起黄鳝更容易捕食罢了。
那么,为什么说蛇不吃黄鳝?
首先,有不少蛇都爱吃黄鳝,如银环蛇还有一些水生蛇,捕捉黄鳝那是相当的熟练。但对于其它在陆地上活动的蛇类来说,黄鳝通常躲在水里和泥土里,两者的栖息地不同,所以这些蛇还有更好的选择,如捕捉鼠兔、青蛙之类。
其次,俗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吃黄鳝噎死的蛇并不是不可能存在,比如说体型还没长成的小蛇。这些小蛇也许会贪心地尝试吃下一些巨鳝,可能就会因为捕食方式不当而发生意外。
再者,蛇和黄鳝都喜欢在夜间觅食,两者出没的时间与人类活动时间不符,人见到蛇捕食黄鳝的几率也比较小,人们便先入为主地认为蛇不能吃黄鳝了。
还有一种可能是,我国文化自古以来都认为同族相残是不耻之事,蛇和黄鳝的外形略有相似,人们也给黄鳝取名为“蛇鱼”,因此主观上不愿意承认蛇会吃黄鳝。
总而言之,“蛇吃黄鳝——找死”的说法是缺少科学依据的,大多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和虚构。毕竟菜谱中有黄鳝的蛇类并不在少数,总不能把它们“开除蛇籍”吧!